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3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无冰区典型沉积环境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及其在沉积环境识别中的应用
    尹雪斌;孙立广;刘晓东
    2003, 15 (1):  1-11. 
    摘要 ( 1313 )   PDF(399KB) ( 1636 )  

    本文利用电镜扫描方法 (SEM)对比分析了南极乔治王岛无冰区海滩沉积、冰碛物以及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等典型沉积环境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 ,得出了乔治王岛各典型沉积环境中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的颗粒频率曲线。结果表明 :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具有相似性 ,这主要和南极地区广泛发育的冰川作用有关 ,同时 ,它们也有各自典型的特征组合 ,这些典型特征组合的不同反映了石英砂后期的搬运历史和沉积环境的差异。本文还依据石英砂表面特征的颗粒出现频率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三级海岸阶地上的沉积物和一个未知成因的样品进行了沉积环境的判别分析 ,结果证明石英砂微形貌特征可以作为南极地区沉积环境识别的有效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9年夏季中国首次北极考察区水团特征
    高郭平;董兆乾;侍茂崇
    2003, 15 (1):  11-20. 
    摘要 ( 1721 )   PDF(158KB) ( 1919 )  

    依据 1 999年 7月至 9月中国首次北极考察队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南加拿大海盆的现场调查资料 ,本文分析了三个海区的水团特征 :( 1 )白令海水团主要由季节变化显著的白令海上层水团和中层水团以及深层水团组成 ;( 2 )楚科奇海水文特征受融结冰过程影响较大 ,1 999年7月和 8月差异较大 ,其水团主要为浅海变性水团 ,包括两个次级水团 ,楚科奇海夏季水和来自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变性的外海入侵水 ;( 3)南加拿大海盆的水团主要由受融结冰过程影响的表层水团、源于太平洋水的次表层水、源自北大西洋的中层水团和深层水团组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楚科奇海近代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探
    霍文冕;曾宪章;田伟之;曾文义;尹明端
    2003, 15 (1):  21-27. 
    摘要 ( 1739 )   PDF(267KB) ( 1589 )  

    于 1 999年夏季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楚科奇海采集了三个沉积物岩芯 ,并采用中子活化法 (INAA)测定了沉积物样品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 ,其含量与东海大陆架细粒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十分接近。稀土元素的含量沿沉积物岩心的垂直分布呈现出随深度轻微增大的趋势。页岩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对平缓 ,Ce有轻度负异常 ,表明沉积物稀土元素除了陆源物质以外 ,也存在生物沉积作用的来源。稀土元素与指示陆源的元素Al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对于地壳丰度所计算的富集因子接近于 1 ,进一步说明楚科奇海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以陆源物质输入为主 ,通过江河携带入海 ,最后随碎屑物质、悬浮物而沉积下来 ,并保持一种稳定的沉积状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夏季南极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Ⅰ:DOC的含量与分布
    扈传昱;潘建明;刘小涯;张海生
    2003, 15 (1):  28-34. 
    摘要 ( 1601 )   PDF(267KB) ( 1700 )  

    本文通过南极第 1 5次科学考察 ,对夏季普里兹湾的溶解有机碳 (DOC)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期间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DOC平均含量较高 ,表层含量在 68.2 3— 1 2 5 .92 μM之间变化 ,平均值为 1 0 2 .32 μM ,大于典型的大洋表层DOC含量 ( 70— 80 μM )。垂直分布表明水体上层DOC含量高于底层 ,在 2 5— 5 0m附近含量出现最高值。在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难降解有机物是DOC的主要部分 ,经估算湾内难降解DOC含量 92 .34μM占总DOC的 77% ,湾外难降解DOC含量为 76.89μM ,占总DOC的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1号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探测与冰储量分析
    孙波;何茂兵;张鹏;焦克勤;温家洪;李院生
    2003, 15 (1):  35-44. 
    摘要 ( 1478 )   PDF(210KB) ( 1672 )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的雷达回波探测 ,清晰地揭示出冰川底部冰 /岩界面的位置及其起伏变化特征 ,显示出雷达波对山地冰川良好的穿透能力和对冰下地形的高分辨能力 ,冰川雷达测厚的误差小于 1 .2 %。研究结果显示 ,1号冰川东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5 8.77m ,西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44.84m ,冰体厚度最大值发育于冰川中部趋于主流线位置。冰川冰储量计算表明 ,东支冰储量为 0 .0 5 1 868km3,西支冰储量为 0 .0 2 0 2 1 0km3。表面和底部地形有明显差异 ,主要因冰川动力过程对基岩强烈的地貌作用所致 ,意味着冰床的起伏地形对冰川浅层冰体的运动过程影响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Barrow地区几种冻原植物的花粉形态
    唐领余;周忠泽;张小平;张青松
    2003, 15 (1):  45-52. 
    摘要 ( 1602 )   PDF(355KB) ( 2020 )  

    本文研究了北极巴罗 (Barrow)地区 1 2种冻原植物的花粉形态 ,它们的形状有球形、近球形、扁球形茧形和四合体型 ,其萌发孔有三孔沟、三沟、二合沟以及散孔等类型。花粉具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两种类型。这些花粉的植物体是北极冻原地区常见的植物 ,分属于 1 2个科 ,除 3种为小灌木外 ,大多数为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这些冻原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为恢复北极地区古植被和古气候的研究 ,提供了有价值的对比资料和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里兹湾附近物理海洋学研究进展
    蒲书箴;董兆乾
    2003, 15 (1):  53-64. 
    摘要 ( 1859 )   PDF(414KB) ( 2239 )  

    本文主要利用近三十年来的文献资料 ,概述了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洋区物理海洋学研究的进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开展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科学意义 ;2 .现场考察的综述 ;3.水团分布及其物理特性 ;4.海流观测及其分析 ,与此同时 ,说明了在上述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最后指出了目前在有关的观测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以及今后改进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石生地衣主要生物风化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陈杰;檀满枝;Hans Peter Blume
    2003, 15 (1):  65-72. 
    摘要 ( 1750 )   PDF(433KB) ( 1953 )  

    地衣以物理、化学方式参与矿质基质的风化作用 ,诱导和加速岩石的风化过程。本文对南极地区表生和内生型地衣的生物风化作用进行了综合论述 ,详细阐述了不同地衣种类诱导和参与几种主要岩石类型 (砂岩类和火成岩类 )风化作用的模式、机制、过程以及产物。同时指出 ,地衣等其他生物因素间接参与的风化过程 ,地衣导致的岩石抗风化效应以及生物风化速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目前南极生物风化作用研究方面的新领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地微生物低温适应性的分子机制
    林学政;边际;何培青
    2003, 15 (1):  75-82. 
    摘要 ( 1893 )   PDF(429KB) ( 3249 )  

    极地由于其独有的地理及气候特征 ,生存于其中的微生物具有独特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生理生化特性。极地的低温对生存于其中的微生物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人们对于极地微生物对这一环境因子的适应机制研究得也最为详尽。本文从酶分子水平、细胞膜、细胞质等各个角度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极地微生物低温适应性的分子机制 ,以期进一步阐述极地微生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