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4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海鸟与种群分布
    王自磐;Hans Urlich Peter;Simone Pfeiffer
    2004, 16 (4):  271-280. 
    摘要 ( 1352 )   PDF(200KB) ( 1651 )  

    2000/2001—2002/2003南极夏季期间,对中国南极长城站所在地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及邻近区海鸟群落组成与种群分布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本文报道了对该地区三次考察期间记录的海鸟共11科25种。其中,有繁殖活动的海鸟12种,优势种有白眉企鹅(Pygoscelispapua)和黄蹼洋海燕(Oceanitesoceanicus),常见种有纹颊企鹅(Pygoscelisantarctica)、巨鹱(Macronectesgiganteus)、花斑鹱(Daptioncapenis)、南极燕鸥(Sternavittata)和灰贼鸥(Catharactaantarctica)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现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子组合特征及其与不同纬度的海域对比
    卢冰;周怀阳;陈荣华;朱纯;叶新荣;薛斌
    2004, 16 (4):  281-294. 
    摘要 ( 1853 )   PDF(544KB) ( 1904 )  

    北极海域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气相色谱图呈双峰群分布,楚科奇海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高碳数峰群MH(主峰碳)在nC25—nC33、低碳数峰群MH在nC16—nC20范围;白令海高碳数峰群MH在nC25—nC27、低碳数峰群MH在nC17—nC22范围。两海域的OEP(奇偶优势指数)各为0.9—3.81、0.409—3.26;C-23/C+24比值为0.18—1.53、0.40—2.57之间;TABHC(陆/水生类脂物)比值在0.57—11.35、0.32—5.97之间。根据分子组合特征表明楚科奇海的陆源物质输入要比白令海大,而白令海的表层生产力又比楚科奇海高。本文将北极海域现代沉积过程中的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与南极进行对比,同时又将高纬度海域与低纬度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由高纬度北极到低纬度海域的陆源输入特征依次减弱,而海洋生物自身起源特征加强。不同纬度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呈现出不同的分子组合差异,受到现代海洋沉积过程中物质来源、环境、气候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鸟活动在东南极中山站区莫愁湖沉积物中的记录
    刘晓东;孙立广;谢周清;朱仁斌;尹雪斌;赵三平
    2004, 16 (4):  295-309. 
    摘要 ( 2073 )   PDF(652KB) ( 3490 )  

    本文对采自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中山站区的莫愁湖沉积物的元素、氨基酸和Sr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莫愁湖沉积物中Zn、Cu、F、S、P、Se等六种元素具有共同的物质来源,其标型组合特征很可能揭示了莫愁湖沉积物在历史时期曾受到过企鹅等海鸟粪的影响,沉积物中酸溶相Sr同位素组成则确认了海洋源Sr的生物地球化学转移过程。酸溶相87Sr/86Sr值和研究区的新鲜海鸟粪酸溶相Sr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都非常接近于海洋来源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0.7092),并且沉积物中的生物元素Zn、Cu、F、S、P、Se含量和酸溶相Sr浓度具有非常高的统计相关性。酸溶相的87Sr/86Sr比值和反映湖泊中藻类等生物自然生成量的氨基酸含量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揭示了莫愁湖沉积物在历史时期曾受到企鹅等海鸟活动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为更深入地研究该地区的生态、气候和环境的演变历史及其相互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TM+卫星影像极地云层检测及分析
    沈强;鄂栋臣
    2004, 16 (4):  310-316. 
    摘要 ( 1821 )   PDF(1101KB) ( 2567 )  

    云一直是遥感图像预处理和分析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在分析南极地区成像特点的基础上,试图利用增强型主题成像传感器(ETM+)获取影像的多波段特点,对南极格罗夫山地区ETM+卫星影像进行云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比较成功地检测极地云层像元,而且能有效地去除部分厚云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遥感影像的北极海冰厚度和密集度分析方法
    卢鹏;李志军;董西路;张占海;陈陟
    2004, 16 (4):  317-323. 
    摘要 ( 1559 )   PDF(604KB) ( 2302 )  

    基于2003年7月至9月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所获取的大量海冰影像资料,完成了走航期间74.11°N—79.56°N,144.17°W—169.95°W范围内海冰厚度和密集度的提取。本文总结了从船侧录像中提取冰/雪厚度以及从航拍图像中提取冰密集度的方法,并描述了提高所取参数可靠性应采取的分析技术和现场调查的处理措施。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应用到渤海海冰和极地海冰的研究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Atlas2000的北极地区多媒体电子地图开发
    李海亭;庞小平;鄂栋臣
    2004, 16 (4):  324-331. 
    摘要 ( 1400 )   PDF(719KB) ( 1603 )  

    多媒体电子地图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地图制图领域中的新应用。本文在Atlas2000软件平台下,设计和制作了北极地区多媒体电子地图,对于多媒体电子地图集成工具的开发和电子地图的设计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码头及临近海域夏季叶绿素a含量及变化
    李宝华
    2004, 16 (4):  332-337. 
    摘要 ( 1694 )   PDF(132KB) ( 1718 )  

    本文报道了1999年12月—2000年3月期间南极长城站码头叶绿素a的含量及变化,调查期间叶绿素a含量较高,平均值为2.16mg/m3,变化范围为0.60—7.67mg/m3。高值出现在月初和月中,低值出现在月上旬,这是潮汐所至。而营养盐的含量较高且变化较大,但PO4P的含量较低,且变化不明显。营养盐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O3N>NH4N>NO2N>PO4P。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海冰物理数据的解释
    李志军;董西路;张占海;卢鹏
    2004, 16 (4):  338-345. 
    摘要 ( 1765 )   PDF(312KB) ( 2902 )  

    2003年7—9月间,为了探讨北冰洋海冰变化同气候的关系,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对海冰物理及其相关的物理海洋、大气边界层进行系列合作观测。观测的冰形态、海洋和气象要素将用于确定调查期间大气海冰海洋之间的热力和动力交换。本次考察获得的冰物理性质方面的原始观测数据将在中国南北极考察网公布。为了方便各方人员使用这些数据,本文给出这套资料的描述和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