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5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基于粗阈值和梯度算法的南极多光谱影像云区的提取
    鄂栋臣;陈刚;
    2005, 17 (2):  93-98. 
    摘要 ( 1335 )   PDF(535KB) ( 1203 )  

    利用Landsat-7的ETM+多光谱影像,提出使用粗阈值以及梯度算法提取极地上空的云。试验结果表明,粗阈值增加了阈值算法的灵活性,并结合梯度算法,由粗到精,达到了较好的极地目标识别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JERS-1雷达干涉测量的格罗夫山冰盖信息提取
    程晓;范湘涛;王长林;邵芸;
    2005, 17 (2):  99-106. 
    摘要 ( 1305 )   PDF(1473KB) ( 1445 )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是由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的南极内陆冰盖陨石富集地。本文采用该地区1996年三个时相的JERS-1合成孔径雷达(SAR)原始数据,进行了成像和干涉处理;分析了该地区的雷达图像特征,干涉条纹图与冰面地形、干涉基线(时相、空间)和冰川流动的关系,干涉相干性与基线和冰面变化的关系;定性地揭示了格罗夫山地区冰流的模式,发现了存在于角峰群内部的冰流。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该地区干涉去相干的主导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侧极光卵的可见光多波段观测特征——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极光观测初步分析
    胡泽骏;杨惠根;艾勇;黄德宏;胡红桥;刘瑞源;田口真;陈卓天;綦欣;温艳波;刘嵘;王晶;
    2005, 17 (2):  107-114. 
    摘要 ( 1571 )   PDF(1553KB) ( 1932 )  

    中国在斯瓦尔巴特(Svalbard)群岛新奥尔松(Ny-Alesund)地区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科学考察站——北极黄河站。北极黄河站(78.92°N,11.93 °E)的修正磁纬为76.24°。2003年11月黄河站建立了一套多波段(427.8nm,557.7nm,630.0nm)单色极光全天空CCD成像观测系统,并于2003年12月11日-2004年2月25日极夜期开展了首次极光越冬观测,获得了1200多小时的连续观测数据。利用这1200多小时观测数据制作了以时间为横轴的南北向极光活动图,对日侧极光卵的极光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发现,沿日侧极光卵不论磁静日还是磁扰日,在三个波段上都同时观测到了四个重复出现的极光活动区,即0900MLT(磁地方时)附近的 A区、1330MLT的B区和1630MLT的C区以及1200MLT附近的G区。A区内的极光活动由低纬向高纬运动,强度逐渐变弱,形态由较宽的弧状极光向冕状极光演变;B区内的极光活动由高纬向低纬方向运动,形态呈现为冕状极光向较窄的极光弧的演变,极光强度逐渐增强;C区极光活动向高纬方向展宽,强度逐渐变弱,极光由单弧向多重弧演化;而在A与B之间存在一个纬度范围相对较窄的极光活动区G区,该区的极光呈现暗弱的冕状极光。日侧极光活动随时间从午前、正午到午后呈现出一个系统的光谱变化:绿色-红色-绿色。A区的位置出现在卫星探测的午前极光峰之中;而正午附近极光强度暗弱的G区,可部分地解释卫星观测的所谓“正午极光空白区”;卫星观测到的1500MLT附近的“极光热点”区在地面观测中可以区分为以红色极光为主的B区和以绿色极光为主的C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地区冬季低温及增暖天气的变化特点
    许淙;
    2005, 17 (2):  115-120. 
    摘要 ( 1360 )   PDF(489KB) ( 1516 )  

    利用2003年在南极中山站考察期间所获取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传真图对中山站地区冬季的低温及增暖天气进行了天气学分析,揭示了这两种天气的风场、温湿场以及天气现象的不同特点和相应的天气形势,为提高极区冬季气温预报水平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度对北极海冰细菌生长的影响
    林学政;沈继红;何培青;
    2005, 17 (2):  121-126. 
    摘要 ( 1249 )   PDF(264KB) ( 1538 )  

    从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海冰样品中分离到8种细菌,研究了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8株海冰细菌对盐度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盐度为30-90的范围内均可较快生长,其中菌株BJ2、BJ3和BJ7的盐耐受性较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BJ2、BJ3和BJ7在0-150 的盐度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盐度为0-30时,菌株的生长最快;盐度为180时,这三株菌株也均有短暂的生长。随着盐度的增加,三株菌株生长的延迟期增加,到达生长稳定期的时间也相应增加。温度对菌株BJ2、BJ3和BJ7的盐耐受性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 菌株的生长速度变慢,但盐耐受性有所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株产海藻糖合成酶南极海洋低温细菌的鉴定
    俞勇;李会荣;陈波;曾胤新;
    2005, 17 (2):  127-133. 
    摘要 ( 1643 )   PDF(305KB) ( 2242 )  

    从南极普里兹湾海域海水中分离到一株产海藻糖合成酶的海洋低温细菌BSw10041,革兰氏阴性,杆状,有极生鞭毛,能运动,菌落半透明。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和BIOLOG GN2细菌鉴定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菌株BSw10041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表型特征非常相似。为了进一步确定菌株BSw10041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 rDNA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BSw10041与P.putida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结果,菌株BSw10041可鉴定为Pseudomonas putida,定名为Pseudomonas putida BSw1004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雪龙船实时航迹图
    郝晓光;朱建钢;薛怀平;徐汉卿;刘根友;廖小韵;
    2005, 17 (2):  134-138. 
    摘要 ( 1395 )   PDF(1172KB) ( 1482 )  

    采用新编《系列世界地图》成果,与GIS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于2004年11月首次实现了我国南极考察雪龙船航迹的实时跟踪服务,并由“中国南北极信息网”向全社会实时发布。“实时航迹图”使我国南极考察与社会公众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并为进一步建立“中国历次极地考察航线显示系统”做好了技术准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埃默里冰架前缘水的特性和海流结构
    陈红霞;潘增弟;矫玉田;刘娜;项宝强;
    2005, 17 (2):  139-148. 
    摘要 ( 1687 )   PDF(741KB) ( 1537 )  

    本文利用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普里兹湾内埃默里冰架前缘水域观测的LADCP、 CTD资料,研究并分析了普里兹湾内埃默里冰架前缘水域水的温、盐特性和海流结构。资料显示,在冰架前缘的水域中存在着四种典型的夏季水团;流速分布显示出东进西出的特征。此外在普里兹湾内的上层和中层海洋中还存在着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的涡旋:逆时针涡旋西侧是普里兹湾向冰架入流的位置所在;入流的源地是普里兹湾东侧的沿岸西向流。这些特征涉及到夏季普里兹湾内的环流形式、冰架底部的消融速率和冰架水的生成规模以及冰架区域与冰架外普里兹湾内的水交换形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eoSurf的南极WebGIS的实现
    杨帮会;何宗宜;
    2005, 17 (2):  149-156. 
    摘要 ( 1325 )   PDF(987KB) ( 1362 )  

    网络GIS俗称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因特网/内联网的技术标准和通信协议的网络化地理信息系统,它是GIS技术和因特网/内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讨论了基于GeoSurf,并用JAVA作为二次开发语言,针对南极地区这一特殊地理区域,实现了南极 WebGIS,这对于方便科考人员的科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