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5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近30年南极海冰的变化特征
    卞林根;林学椿;
    2005, 17 (4):  233-244. 
    摘要 ( 1556 )   PDF(1049KB) ( 2153 )  

    采用NCEP的1973—2002年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对近30年南极海冰冰密集度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极海冰涛动指数的长期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海冰融化速度远大于凝结速度,而北极海冰融化速度与凝结速度基本相同。南极海冰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海冰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倾向率为28/10a。而北极海冰年际变化则相反,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面积指数的倾向率-3.5/10a。南极海冰涛动指数能代表南极地区近1/3的海水变化,是南极海冰变化的重要指数,具有10年、3—5年和2年左右的准振荡周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表层土壤样品中细菌多样性的系统发育分析
    李会荣;孙嘉康;陈丽珊;俞勇;陈波;任大明;
    2005, 17 (4):  245-254. 
    摘要 ( 1921 )   PDF(593KB) ( 1663 )  

    通过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从南极长城站附近表层土壤样品中获得16SrDNA序列特征片段V3区序列进行分离。对其中的主要12条DGGE条带进行胶回收,获得的DNA片段经测序以及计算机比对分析发现,它们分别属于β、γ、δ-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噬纤维菌-屈挠杆菌-拟杆菌(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oides,CFB)群细菌、放线细菌(Actinobacteria)、蓝细菌属(Cyanobacteria)、酸杆菌属(Acidobacteria)和绿屈挠菌属(Chlo-roflexi)等系统分类群。南极表层土壤样品中的大部分16S rDNA序列与从其他土壤或沉积物样品中直接获得的序列相似性较高(93%—100%)。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午后多重极光弧观测研究
    温艳波;杨惠根;韩德胜;T.Araki;艾勇;刘瑞源;刘勇华;胡泽骏;陈卓天;邓忠新;刘嵘;王晶;
    2005, 17 (4):  255-263. 
    摘要 ( 1354 )   PDF(937KB) ( 1413 )  

    本文利用2001—2003年南极中山站175天全天空摄像机观测,对午后多重极光弧的出现率及其与Kp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出现率呈一单峰分布,最大发生率出现在1445UT(1645MLT),其位置在1500MLT极光热点(1300—1700MLT)近夜侧的部分。与地磁活动指数Kp的相关统计分析表明,Kp值为2—3之间时多重极光弧有较大的出现率,这说明中等地磁活动情形下午后多重极光弧有较高的出现率。事件分析表明多重极光弧的强度变化与地磁Pc5脉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且有类似的频谱特征,这说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可能与同时出现的Pc5地磁脉动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步辐射加速器X荧光分析技术在北极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
    程邦波;谢周清;王新明;黄宇营;何伟;徐思琦;孙立广;
    2005, 17 (4):  264-271. 
    摘要 ( 1370 )   PDF(444KB) ( 1537 )  

    本文应用同步辐射加速器X荧光(SR-XRF)分析技术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中国首次北极考察采集的气溶胶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SR-XRF方法对6种元素的分辨率分别为1.1ng/cm2(Ca)、39.7ng/cm2(V)、17.6ng/cm2(Fe)、2.3ng/cm2(Ni)、1.8ng/cm2(Zn)、6.4ng/cm2(Pb)。6种元素的浓度分别为117.3(ng/m3,Ca)、16.5(ng/m3,V)、19.3(ng/m3,Fe)、3.4(ng/m3,Ni)、4.5(ng/m3,Zn)、1.4(ng/m3,Pb)。该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相应海区夏季气溶胶化学成分含量具有可比性。由于SR-XRF方法灵敏度高,属于无损分析,在极地气溶胶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雪龙号”2003北极航次气相多环芳烃纬度分布观测
    丁翔;谢周清;向彩红;麦碧娴;王新明;孙立广;盛国英;傅家谟;
    2005, 17 (4):  272-278. 
    摘要 ( 1569 )   PDF(157KB) ( 1455 )  

    2003年“雪龙号”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沿途海洋大气进行采样,分析其中气相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气相中主要是2—4环的多环芳烃,其中菲为主要的化合物,平均占到总多环芳烃的55.1%。在整个航程的广泛区域尺度内,气相总多环芳烃浓度在1043.9—92993.1pg/m3。空间分布上,远东亚的海面>北太平洋海面>北极圈以内海面;总多环芳烃的浓度随纬度升高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通过Clausius-Clapeyron方程对浓度和温度相互关系的分析表明,温度是控制气相多环芳烃长距离传输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南极帽贝的营养组成及评价
    戴聪杰;何剑锋;王桂忠;郑淑娴;李少菁;
    2005, 17 (4):  279-284. 
    摘要 ( 1353 )   PDF(124KB) ( 1639 )  

    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对南极帽贝软体部分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南极帽贝软体部分(干样)中粗蛋白含量为58.39%,粗脂肪含量为11.54%,灰分含量为9.97%;氨基酸总量为27.51%,必需氨基酸含量11.25%,占氨基酸总量的40.89%,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45.79;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1.20%;矿质元素含量丰富。综合分析认为南极帽贝能为其捕食者如黑背鸥和企鹅提供优质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系统硬件平台建设和系统安全策略
    杨滨;张洁;张侠;朱建钢;汪大立;凌晓良;李升贵;
    2005, 17 (4):  285-290. 
    摘要 ( 1295 )   PDF(192KB) ( 1732 )  

    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系统是一个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开放式多数据库集成的系统。依据系统功能需求,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模块、数据输入模块和网页发布功能模块组成。系统的特色在于建立了元数据和数据集系统。极地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硬件环境是Xseries345,操作系统采用的是Unixware7.1.1(双CPU+磁盘阵列,磁盘阵列系统作RAID5冗余),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Oracle8i for Unixware。Web服务器的硬件环境是IBM Netfinity7100(双CPU),操作系统使用的是Windows2003Server,服务器软件为IIS6.0+Net Framwork1.1。目前已经建成“极区海洋学”,“日地物理学”两个子数据库,共涵盖2143个数据集,容量80G的数据在网上提供查询、下载服务。考虑到极地科学数据库现在的数据量有限,数据更新周期较长,更新量较大的特点,目前选用价格低、扩展能力强、成熟可靠的磁带备份技术。采用的备份策略是全量备份。随着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将来应考虑采用新的备份技术,实现备份的自动化,同时加强局域网内部的安全管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航线海冰密集度和厚度
    李志军;张占海;董西路;卢鹏;
    2005, 17 (4):  291-298. 
    摘要 ( 1390 )   PDF(174KB) ( 1707 )  

    单点海冰调查是构成线、面海冰资料的基础,这些资料对于大面积海冰遥感资料的对比研究是必要的。虽然由于海冰时空变化引起一定差异,大面积统计意义上的冰情条件具有正确性。依据2003年7—9月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沿航线进行的船舶海冰调查资料,航空海冰调查资料和浮冰站海冰调查资料,以图表形式归纳总结了航线上的冰情、海冰密集度、厚度剖面和单点厚度值;给出海冰密集度和厚度的空间分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极地微生物学调查研究进展
    陈皓文;高爱国;
    2005, 17 (4):  299-307. 
    摘要 ( 1819 )   PDF(358KB) ( 3436 )  

    中国自行组建的极地微生物学调研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迄今20余年来,中国极地微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调查范围涉及南北极,包括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及其附近区域土壤、空气、水体和南大洋水域,及从中取得的生命和非生命材料、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等北冰洋海区,及青藏高原等等。对极地微生物的种群、含量、多样性、生长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系统发育等作了广泛而有深度的研究分析,并就其中的一些菌株的活性物质开发利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最后对今后中国极地微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