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8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西格陵兰Disko湾表层沉积硅藻组合研究
    沙龙滨;任健;蒋辉;Kuijpers A;
    2008, 20 (3):  229-239. 
    摘要 ( 1556 )   PDF(871KB) ( 1323 )  

    本文分析了西格陵兰Disko湾的表层沉积物硅藻,发现并统计了分属于39个属的78个硅藻种及其变种。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对Disko湾表层沉积硅藻组合进行了分类:组合Ⅰ为Fragilariopsis cylindrus-Fragilariopsis oceanica组合,主要分布在西格陵兰Disko湾南部的近岸和外海处;组合Ⅱ为Detonula confervaceae休眠孢子-Thalassiosira nordenskioeldii组合,都分布在Dis-ko湾北部海域。其中,根据海流等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Ⅰ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区:组合Ⅰa为F.cylindrus-F.oceanica-Pauliella taeniata组合,主要分布于沿岸海区;组合Ⅰb为F.cy-lindrus-F.oceanica-Thalassiosira antarcticavar.borealis休眠孢子-Thalassiosiracf.antarcticavar.borealis组合,分布于外海区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企鹅粪土沉积柱样、蛋卵中OCPs、PCBs含量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石超英;孙维萍;卢冰;蔡明红;王自磐;
    2008, 20 (3):  240-247. 
    摘要 ( 1390 )   PDF(553KB) ( 1810 )  

    对南极阿德雷岛企鹅栖息地粪土层进行210Pb测年,同时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内标定量法测定了企鹅栖息地粪土混合地层和企鹅蛋卵中有机氯污染物含量,粪土混合地层中有机氯污染物最高浓度:表层PCBs为0.92ng/g,HCHs为0.42ng/g,DDTs在0.70ng/g,与非栖息地相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鸟类活动的粪土混合地层(营巢和粪便)输入PCBs和OCPs含量比无鸟类生命途径的土壤相对要高。企鹅蛋卵样∑PCB在0.4—10.2ng/g,∑DDT2.4—10.3ng/g,HCB0.1—9.4ng/g,∑HCH0.1—0.5ng/g,总积蓄水平依次为:∑PCB>∑DDT>HCB>∑HCH。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威德尔海冬季海冰叶绿素及其生态意义
    戴芳芳;王自磐;E. Allhusen;G. Dieckmann;
    2008, 20 (3):  248-257. 
    摘要 ( 1298 )   PDF(675KB) ( 1294 )  

    2006年8—10月南极威德尔海冬季海冰考察,对海冰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包括叶绿素a、POC、C/N等的含量与垂直分布及其生态意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冰叶绿素a含量普遍较高,平均总量233.8μg·l-1,范围14.7—1519.2μg·l-1,其中有57%以上的冰芯平均总量超过100μg·l-1。冰芯叶绿素a平均值为16.6μg·l-1,范围2.1—84.4μg·l-1,高出威德尔海区初冬海冰叶绿素a平均值的2.2倍,高出深冬时的7.5倍。海冰不同层次叶绿素垂直分布不均匀,底部有色层多位高值区。本文海冰R值83%,表明冬季冰藻具有较强活性,并处于初春旺发前期的活跃状态,不仅有利于暖季大量冰藻释放促成海域浮游植物水华与初级生产的迅速增长,并为浮游动物幼体的生长发育提供丰富饵料,确保海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地维管植物研究进展
    王雪英;赵琦;焦雨歆;
    2008, 20 (3):  258-264. 
    摘要 ( 1428 )   PDF(571KB) ( 1699 )  

    极地维管植物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极地维管植物在结构、生理、遗传和起源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而了解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以及遗传多样性的特点、拓殖和起源方式。由叶片超微结构显示出叶绿体突起、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紧密相连等结构特点与植物适应极地环境有关。低温和长日照下糖类和蛋白质积累、酶活性的保持或提高、与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保证了植物在严酷环境下的生存。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随紫外线和光强度而变化,从而保护植物免受强辐射的伤害。极地地理和气候环境影响了植物遗传多样性和拓殖方式。南极植物(发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基因流动主要发生在邻近群体之间,其拓殖方式符合步石模型。北极植物则存在着长距离拓殖。多领域的研究观点表明,维管植物最有可能通过鸟类的帮助而迁入南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冰架研究现状与埃默里冰架研究展望
    唐承佳;李院生;陈振楼;周丽娅;
    2008, 20 (3):  265-274. 
    摘要 ( 1791 )   PDF(823KB) ( 2625 )  

    南极冰架是揭示南极地区气候变化机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研究区域之一。概述了20世纪以来针对南极冰架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分别从冰架物质平衡过程、冰架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结构监测、冰架海底海洋岩芯的沉积特征和冰架附近海域生态系统演化等方面总结了冰架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介绍了中国近几年在东南极洲埃默里冰架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并依据南极冰架研究的国际未来计划提出了中国在埃默里冰架即将继续开展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冰冻圈变化预测研究现状
    辛羽飞;卞林根;
    2008, 20 (3):  275-286. 
    摘要 ( 1886 )   PDF(967KB) ( 3034 )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重要的圈层,对气候系统有强烈的反馈作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冻圈的变化和预测研究愈来愈受到科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冰冻圈的预测研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海冰、积雪冻土等子系统模式发展迅速,开展了不少模式比较计划,这些模式能重现大尺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模拟能力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模式模拟的不确定性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冰盖等子系统的模式对于其内部的热力过程、其底部与海洋的相互作用过程缺乏有效的观测手段,认识不够清楚,湖冰河冰模式主要还依赖统计相关模型。随着遥感技术以及资料同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各个子系统物理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冰冻圈模式预测将日趋完善,逐渐缩小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海冰人造光源实验的光场结构和实验方案优化
    赵进平;李涛;李淑江;李翔;
    2008, 20 (3):  287-298. 
    摘要 ( 1284 )   PDF(741KB) ( 1527 )  

    本文介绍了在北冰洋冬季进行人造光源海冰光学实验中光源所产生的辐射场结构及其特性。文章论证了光源最小允许尺度需要由仪器的视场参数和距光源的最大距离同步确定。对光源测试的结果表明,荧光灯光源存在光源不稳定性、光场空间结构不均匀性、光场空间发散性、光源温度变化效应等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问题。文章仔细分析了上述问题可能引起的误差,在实验方案设计中采取三方面措施保证测量质量:光源的尺寸满足仪器的视场、现场定标、在有效测量区内测量。其中,现场定标是核心环节,是克服光场结构问题的关键。实践表明,光源形成的光场与实验方案必须非常协调才能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本文利用获得的光场特性指导现场实验方案的制定,将光场结构产生的测量误差降低到最小。这次在北极开展的海冰人造光源实验没有先例,取得的经验对今后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