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研究 ›› 2013, Vol. 25 ›› Issue (1): 35-44.DOI: 10.3724/SP.J.1084.2013.00035
邢赞扬1, 2 杨惠根2 韩德胜2 吴振森1 刘俊明2 胡泽骏2 张清和2 刘勇华2 张北辰2 胡红桥2
Xing Zanyang1, 2, Yang Huigen2, Han Desheng2, Wu Zhensen1, Liu Junming2, Hu Zejun2, Zhang Qinghe2, Liu Yonghua2, Zhang Beichen2, Hu Hongqiao2
摘要: 本文利用北极黄河站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ASI)的高分辨率的地面极光观测数据,联合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Svalbard雷达(ESR),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雷达等观测,研究了发生在2003年12月22日0900-1010 UT时间段内极区电离层极光和等离子体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不同行星际磁场(IMF)条件下,黄河站极光ASI均观测到了一系列极向运动极光结构(PMAFs),其特征为极光在赤道向一侧点亮后向高纬扩展。这些PMAFs都伴随有明显的粒子沉降特征,且在IMF北向时该粒子沉降能达到更低的电离层E层区域,而此时这些PMAFs相应位置的高纬电离层出现了一个典型反向对流涡,这是高纬(尾瓣)重联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些结果表明北向IMF条件下的这些PMAFs是由高纬重联所产生。在IMF南向时,黄河站观测到的PMAFs可跨越更广的地磁纬度,表明其演化时间亦较长,其相应区域的电离层特征也表明该PMAFs由日侧磁层顶低纬磁重联所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