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研究 ›› 2019, Vol. 31 ›› Issue (3): 346-363.DOI: 10.13679/j.jdyj.20180049
王利1 杨林生1,2 黄季夏1,3 Jinmei Lu4
Wang Li1, Yang Linsheng1,2, Huang Jixia1,3, Jinmei Lu4
摘要: 以北极研究为中心, 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s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2000—2017数据, 采用CiteSpace, 系统展示了中国和国际(含中国)在北极科研领域的发展趋势、前沿、热点和机构合作特征。研究表明, 国内的北极研究经历了由气候海冰—航运—北极治理的研究过程, 发文量以北极航运为主导。国际针对北极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逐步加速阶段: 1990、2000和2005, 北极八国和德、英、法是北极研究的主力军。北极科技合作仍主要以国家内部合作为主, 但科研机构合作频率高度爆发且出现一批以“Helmholtz Centr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德国)、The Arctic University of Norway(挪威)、Aarhus University(丹麦)和Korea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韩国)”为代表的北极研究合作爆发单位; 北极研究领域多样, 呈现出以“arctic ocean”、“climate”、“arctic temperature”、“variability”、“sea ice”、“model”等为重点的关键词, 表明近年国际北极研究主要热点在气候变化、海冰、洋流等领域, 这些领域相互交叉。通过对国内外北极通航经济性的系统综述分析得出: 国内外学者均认为与北极海冰有关因素是制约北极通航的关键; 国内学者对北极通航的经济效益较为乐观, 而国外学者则较为辨证且谨慎。这与研究所考虑的角度有关, 国内学者较多考虑北极通航的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能耗、时间和政治等因素, 而国外学者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 还侧重于贸易需求、通航意愿性和通航对气候的影响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