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研究 ›› 2020, Vol. 32 ›› Issue (3): 281-289.DOI: 10.13679/j.jdyj.20180016
• 研究论文 • 下一篇
刘晓收1,2 王晓晓1 王璐1 张志南1
Liu Xiaoshou1,2, Wang Xiaoxiao1, Wang Lu1, Zhang Zhinan1
摘要:
极地是唯一未被人类活动大量影响的地区, 而关于南极潮间带底栖动物的报道很不充分。为评估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和分布格局, 于2013年1—2月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 对南极南设德兰群岛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20个潮间带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以期为揭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南极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56.8 ind.·(10 cm2)–1, 平均生物量为370.5 μg·(10 cm2)–1。共鉴定出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 包括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桡足类、寡毛类、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涡虫、海螨和其他类。在丰度方面, 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 为82.7%。在生物量方面, 寡毛类占绝对优势, 为41.7%, 其次为海洋线虫, 占22.9%。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分组主要与底质类型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动物及海洋线虫的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有机质和脱镁叶绿酸含量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