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0-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研究综述
    研究进展
    研究动态
    研究报道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南大洋船载走航式ADCP资料的技术处理和技术措施以及多学科应用
    董兆乾 蒋松年 贺志刚
    2010, 22 (3):  211-230.  DOI: 10.3724/SP.J.1084.2010.00211
    摘要 ( 1647 )   PDF(3461KB) ( 2006 )  

    雪龙号于1995年中国第12次南极科学考察开始进行现场观测至今,已经取得了9个南大洋航次的和2个北冰洋航次的ADCP走航观测数据。然而,这些数据仍多以原始数据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本文以雪龙号船载ADCP和船载相关辅助设备的性能为基础,结合其导航数据,根据对南大洋海洋学基本状况的了解,综合选择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走航式ADCP原始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资料检验、时间修正、数据入库、质量控制、标定、旋转修正、船速船位计算等程序和技术处理。以此流程对19951999个雪龙号南极航次ADCP原始资料进行了处理,并以处理后的数据分层计算了海流,获得了沿航线的上层至500 m深度中的海流绝对流速数据集,和各航次、各航段、逐层的海流矢量图。结果显示,除高纬区域外, 总体数据质量可信度较高。根据这次数据处理的经历,提出了未来取得更客观、精确的ADCP测流数据的技术性建议。此外,本文还阐述了ADCP资料的多学科分析和应用的国际进展,例如用于海洋生态学和海水悬浮体的研究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格罗夫山H群普通球粒陨石冲击变质特征
    王江 缪秉魁 张健
    2010, 22 (3):  231-243.  DOI: 10.3724/SP.J.1084.2010.00231
    摘要 ( 1493 )   PDF(13550KB) ( 1137 )  

    本文研究了47块格罗夫山H群普通球粒陨石冲击变质效应。在光学显微镜下对陨石中硅酸盐矿物和不透明矿物的冲击变质效应,其中包括波状消光、破裂、马赛克消光、冲击熔融和金属硫化物枝状共晶进行了观察。利用扫描电镜对10块H群普通球粒陨石的不透明冲击熔脉进行观察与分析,在GRV022469冲击熔脉中发现了瓦茨利石。GRV022469成为我国第一块发现高压相矿物的南极H群普通球粒陨石。瓦茨利石的岩石矿物学特征表明它形成于固态相变机制。根据冲击变质效应,特别是冲击熔脉中矿物结构及成分,分析得出H群普通球粒陨石的冲击变质特征:H群普通球粒陨石冲击变质程度普遍偏低(低于S5),陨石中冲击熔脉宽度较窄,脉体中矿物组合为常压相矿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埃默里冰架北缘海洋水文特征的变化
    蒲书箴 葛人峰 董兆乾 于卫东 史久新
    2010, 22 (3):  244-253.  DOI: 10.3724/SP.J.1084.2010.00244
    摘要 ( 1549 )   PDF(6063KB) ( 1336 )  
    利用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7/2008)观测的CTD资料,分析了埃默里冰架北缘的温度、盐度、密度的空间分布,并与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5/2006)观测的CTD资料进行了比较。比较后发现埃默里冰架北缘海域的最新变化是跃层深度明显变深,冰架北缘的东部海洋上层有明显的次表层暖水存在,但该暖水仅仅位于冰架北缘的最东端及其附近的站位,具有明显的局地性。此外,海洋的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都形成了明显的东西向梯度。这种梯度应与海表层浮冰的密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海-冰-气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普里兹湾真光层下水体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分解比例的估算
    韩正兵 潘建明 扈传昱 余雯 薛斌
    2010, 22 (3):  254-261.  DOI: 10.3724/SP.J.1084.2010.00254
    摘要 ( 1784 )   PDF(794KB) ( 1673 )  

    本文利用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对南极普里兹湾有机碳与无机碳的分解比及上层水体POC的再矿化效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POC的浓度范围为24.38~446.40μg?dm-3,平均值为118.16μg?dm-3。在普里兹湾P2断面陆架区,上层水体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向下层水体输出埋藏过程中,两者分解速率比为1.27(摩尔比),根据相关结果我们推测上层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碳向底层输出埋藏的过程中有81%发生了转化重新参与海洋碳循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越冬队员极地生活适应及应对策略
    叶芊 闫巩固
    2010, 22 (3):  262-270.  DOI: 10.3724/SP.J.1084.2010.00262
    摘要 ( 1851 )   PDF(404KB) ( 1635 )  

    探索南极科考队员越冬生活对了解人类适应南极、改善极地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对9名中国南极科考队员的深度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总结出中国南极科考队员常见的生理、情绪、人际和与任务相关的四大类问题,归纳了影响越冬生活质量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且从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南极环境中的越冬生活应对策略模型,为今后该领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综述
    北冰洋地质构造及其演化
    李学杰 万玲 万荣胜 韩冰 杨楚鹏 姚永坚
    2010, 22 (3):  271-285.  DOI: 10.3724/SP.J.1084.2010.00271
    摘要 ( 1653 )   PDF(26678KB) ( 1150 )  

    北冰洋及其周围的陆架海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油气和煤炭。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调查程度很低,许多地质与构造问题尚未解决。区域构造的认识主要依赖航磁测量结果。本文试图综合各国对北冰洋地区的研究现状,形成对该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认识:1)欧亚海盆磁条带清晰,对海盆构造和演化历史认识争议最小,识别的最老磁条带为25,因此海盆大致于58Ma开始张开。磁条带13,之后,Yermak高地与莫里斯?杰塞普隆起分离,欧亚海盆与北大西洋连通。2)从地壳结构与地壳厚度,以及其它资料来看,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与罗蒙诺索夫海岭一样,应为陆壳,可能是先后从巴伦支陆架裂离形成的。3)马卡罗夫海盆为典型的洋壳,其形成方式和时代还很少约束,其中观点之一是在晚赛诺曼期-早始新世,随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裂离巴伦支陆架,海底扩张形成,并随Gakkel扩张中心在晚古新世的形成而逐步衰退。4) 加拿大海盆可能是北冰洋最早形成的海盆,其形成时间与机制至今仍所知甚少,但可能是从140~135Ma至95~80Ma,随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阿拉斯加微板块旋转裂离加拿大北部陆缘形成。5)北冰洋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新生代早期、新生代。第一阶段,加拿大海盆地的扩张中心形成、演化与消亡,第二阶段是拉布拉多-巴芬-马卡罗夫扩张中心的形成与演化,在始新世停止活动,第三阶段,极慢速的Mohna、Knipovich和Gakkel洋中脊的扩张,致使欧亚海盆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进展
    夏季北冰洋浮冰-水道热力学特征现场观测研究
    雷瑞波 李志军 程斌 杨清华 李娜
    2010, 22 (3):  286-295.  DOI: 10.3724/SP.J.1084.2010.00286
    摘要 ( 2281 )   PDF(5374KB) ( 1849 )  

    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首次开展了浮冰-水道热力平衡的现场观测。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气温低于0°C,调查区域正从消融期向生长期过渡,至8月23日水道逐渐封冻。之后表面薄冰的反照率为0.46(±0.03),水道内水温垂向梯度逐渐减小,水道内和冰底的水温逐渐下降。至8月底,浮冰底部的生消达到平衡;侧部仍处于融冰期,对应的平均融解潜热通量为19(±6) W/m2;对观测区的海冰而言,至8月下旬,相对于底部和表面的生消,侧部融化对其物质平衡贡献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研究新进展
    张栋 孙波 柯长青 唐学远 崔祥斌 张向培 郭井学
    2010, 22 (3):  296-305.  DOI: 10.3724/SP.J.1084.2010.00296
    摘要 ( 1790 )   PDF(1917KB) ( 1887 )  

    本文在简要介绍冰盖物质平衡及其对海平面影响的基础上,从整体法和分量法两个方面总结了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分析了影响其物质平衡的不确定因素。研究表明,整个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其中西南极Amundsen海湾附近的冰盖物质流失最为明显。另外,南极冰盖边缘的大部分地区还呈现变薄的趋势。南极冰盖物质流失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最大潜在因素之一,其冰架的缓冲作用、冰盖的不稳定性和冰盖底部融水的作用等不确定因素对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未来随着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的估算及其不确定因素有望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为预测海平面的上升范围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动态
    澳大利亚南极政治浅析
    徐敬森 孙立广 王希华
    2010, 22 (3):  306-312.  DOI: 10.3724/SP.J.1084.2010.00306
    摘要 ( 1530 )   PDF(314KB) ( 1927 )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南极政策研究,在充分认识其南极利益并明确了利益挑战的基础上,澳大利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南极政策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南极利益及其行动目标的简要分析,结合澳大利亚在南极立法、南极管理及国际关系处理方面表现和相关活动,探讨了利益驱动下的澳大利亚南极活动图景,点明了其南极政策对维护其南极利益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道
    一株南极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对模拟海水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
    迟明磊 阚光锋 史翠娟 路来风 林学政 刘胜浩
    2010, 22 (3):  313-320.  DOI: 10.3724/SP.J.1084.2010.00313
    摘要 ( 1630 )   PDF(964KB) ( 1437 )  

    试验选用一株高产低温蛋白酶的南极细菌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 AN64,从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态氮、pH值5个方面研究了南极细菌对养殖水体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蛋白质的散失,水体中蛋白质的含量在第7天达到高峰,溶解氧下降,化学需氧量持续上升,在第11天达最大值9.88 mg/L,并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缺氧条件下,有害物质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在第9天和第11天分别达最大值0.65 mg/L和0.352 mg/L,而pH值持续下降,在第9天达最低值5.95。当水体中加入高产蛋白酶的南极菌株AN64后,蛋白质含量在第5天即达高峰,溶解氧无明显变化,化学需氧量在第7天达最高峰,比对照组提前4天,但含量仅约为后者的一半。同时,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仅为对照的47.7 %和26.5 %,而pH值有小幅下降,维持在6.85到7.52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南极菌株产生的低温蛋白酶可以有效分解海水中的蛋白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等有害物质,维持pH值的稳定性,为健康养殖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