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我国南极橄辉无球粒陨石(GRV 024516)和H5球粒陨石(GRV 024517)宇宙射线暴露年龄和气体保存年龄
    王道德;缪秉魁;林杨挺;
    2006, 18 (3):  157-165. 
    摘要 ( 1598 )   PDF(426KB) ( 1516 )  

    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陨石富集区回收的GRV024516和GRV024517陨石样品分别为橄辉无球粒陨石和H5普通球粒陨石,在矿物-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测定和计算了这两个陨石的宇宙射线暴露年龄和气体保存年龄,其宇宙射线暴露年龄分别为33.3Ma和51.7Ma,气体保存年龄分别为1936.8Ma和3720Ma。橄辉无球粒陨石含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型碳,并为主要稀有气体的载体,且冲击变质效应明显,导致40Ar部分丢失。H5球粒陨石主要显示其母体内的热变质效应,其气体保存年龄落在未受严重冲击的H5球粒陨石范围(3220—4510Ma)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隙区极光粒子沉降对电离层影响的模拟研究
    陈卓天;张北辰;杨惠根;刘瑞源;
    2006, 18 (3):  166-174. 
    摘要 ( 1710 )   PDF(750KB) ( 1783 )  

    利用一维自洽的时变极区电离层模型,研究极隙区极光粒子沉降对极区电离层F层电子密度影响的时变过程。假设一维时变电离层模型描述的磁流管中F层等离子体在对流作用下经过极隙区,随对流路径的不同,磁流管在极隙区经历的时间不同,以此考察极光粒子沉降作用下电离层随时间的演化过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磁流管在极隙区停留的时间足够长,F层电子密度能显著增大。然而在磁流管经历极隙区实际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极隙区极光粒子沉降对F层电子密度的影响并不大。本文还给出了统计对流模型作用下磁流管在经历极隙区时,有沉降粒子作用和没有沉降粒子作用两种情况下,F层等离子体的时间变化过程的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luster卫星观测的中高度极隙区中场向电流引起的磁场的扰动变化
    张清和;刘瑞源;黄际英;刘勇华;徐中华;
    2006, 18 (3):  175-184. 
    摘要 ( 1348 )   PDF(1027KB) ( 1571 )  

    本文分析了2002年9月10日Cluster四颗卫星穿越南极和北极极隙区期间的观测资料。这两次穿越是在弱而稳定的南向行星际磁场(IMF)条件下发生的。数据显示极隙区中的场向电流(FACs)引起了大的磁场扰动。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卫星多点测量来计算扰动界面方向和运动速度的方法。结果显示界面与磁力线大致平行,而它们的速度在卫星穿越南极极隙区时几乎朝向晨侧,在穿越北极极隙区时几乎朝向昏侧,并且其运动速度与相应卫星的速度相比其值很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鹅粪土层中石英砂表面的化学溶蚀形貌及实验模拟
    罗泓灏;孙立广;尹雪斌;刘晓东;夏丽君;
    2006, 18 (3):  185-196. 
    摘要 ( 1461 )   PDF(1640KB) ( 1421 )  

    利用电镜扫描的方法分析了南极阿德雷岛Y2湖企鹅粪土沉积层中石英砂微形貌的特征,发现在企鹅粪含量高的沉积层中石英砂表面具有明显的碗状溶蚀坑等化学溶蚀特征,这一溶蚀特征在Y2湖企鹅粪含量低的沉积层和研究区的其他未受企鹅粪影响的沉积环境中均未明显出现。为了揭示这一特殊化学溶蚀现象的作用机制,根据Y2湖企鹅粪土沉积层自然沉积环境,通过条件实验确定在实验室内使用酸性较高的氟溶液(1mol.L-1HF溶液)对石英砂进行溶蚀实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可以得到与企鹅粪土沉积层中石英砂相近的表面微形貌特征,这表明它们是在相似的过程中形成的。企鹅粪土沉积层酸性高氟环境中可能存在的HF酸化学溶蚀作用是形成企鹅粪土层中石英砂表面特有溶蚀坑的主要原因。在南极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碗状溶蚀坑与企鹅粪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从而使石英砂的表面微形貌分析成为南极企鹅生态研究的一种新的辅助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两侧南极帽贝种群结构比较分析
    唐森铭;
    2006, 18 (3):  197-205. 
    摘要 ( 1407 )   PDF(575KB) ( 1768 )  

    本文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东、西海岸的帽贝种群的个体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样品于2003年2月南半球夏季在菲尔德斯半岛东面的长城湾长城站一侧和企鹅岛西侧潮间带以及半岛西岸地理湾潮间带采集。在上述三个站点作断面随机取样,分别统计了南极帽贝(Na-cella concinna Strebel,1908)密度和个体大小。结果表明,除了半岛两侧帽贝种群密度不同外,半岛东、西两侧帽贝个体大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海岸地理湾帽贝壳长明显较大,大于企鹅岛帽贝平均壳长1cm以上,其他生长指标也大于东海岸的帽贝。西海岸帽贝个体的腹足面积和壳高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均大于东海岸帽贝的对应值。东、西海岸帽贝的腹足与帽贝的壳高存在异速生长状况(allometry),西海岸帽贝异速生长差异高于东海岸的帽贝。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当地低密度帽贝种群与西海岸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关,环境差异导致西岸产生大个体帽贝。菲尔德斯东、西海岸环境因子,如风浪、冰块冲击作用以至生物捕食产生的环境压力,不仅作用于种群个体的生长状态,而且也作用于种群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海洋细菌BSw20353的胞外蛋白酶性质
    曾胤新;俞勇;李会荣;陈波;
    2006, 18 (3):  206-214. 
    摘要 ( 1296 )   PDF(467KB) ( 1491 )  

    从北极楚科奇海水中分离到一株产蛋白酶耐冷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BSw20353。该菌可合成多种胞外蛋白酶,而培养温度影响蛋白酶的合成。分离纯化出其中一种在15℃、25℃培养时均有生成的酶:该酶最适作用温度55℃;最适pH8;金属离子Hg2+、Sr2+抑制酶活,Fe2+、Mn2+则具有激活作用;该酶属于金属蛋白酶,受螯合剂邻二氮杂菲、EDTA及EGTA抑制,基本不受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MSF、TPCK及TLCK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对该酶无抑制作用,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则具有一定抑制作用;SDS、二硫苏糖醇、碘乙酸可抑制酶活;而在变性剂尿素、盐酸胍作用下,酶活反而有所增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资源纷争及我国的相应对策
    朱建钢;颜其德;凌晓良;
    2006, 18 (3):  215-221. 
    摘要 ( 1290 )   PDF(135KB) ( 1662 )  

    本文对南极的资源状况进行了概要的阐述,并对南极资源可能存在的纷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各种南极资源活动与环保、南极考察与资源调查以及南极资源开发和利用与高新技术应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最后探讨了我国在南极资源问题上应采取的基本国策和对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的开发——以三层体系结构开发基于Web的数据管理子系统
    汪大立;朱建钢;张侠;凌晓良;张洁;
    2006, 18 (3):  222-233. 
    摘要 ( 1393 )   PDF(813KB) ( 1673 )  

    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应用系统体系结构在系统开发、数据存储、数据访问和控制等方面的先进性也在不断地应用到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中。三层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中间层应用程序,将原先运行在每个客户端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和处理过程转移到中间层执行,并通过网络共享给用户,克服了传统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在应用系统开发维护、客户端配置调整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数据管理子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的网络数据库设计思想,开发位于中间层的多种数据库应用程序,充分利用了三层体系结构在开发、维护及使用等诸多方面的先进性,为极地科学数据库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直观的手段,同时利用Internet这一网络工具,为不同专业学科数据的提交、收集、整理、入库和发布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